「今天沒有煙花匯演,大家不要在這位置逗留,請繼續往前行走。」一名民安隊隊員在尖東文化中心的海傍拿著揚聲器,向正在欣賞維港對岸燈飾的途人如此說。
拐一個角,兩名依著欄杆而站的警員,也回應著外藉旅客的詢問。他們劈頭第一句也是「今天沒有煙花匯演!」然後補多句:「今天只有文化中心牆上的立體光雕。」
從途人及旅客的行為表現與詢問裏,其實都沒有半點要問煙花何時發放的意圖,但有趣的是民安隊與警員卻有理無理,第一句便像是要向全世界說著同一番話:「今天沒煙花,你只要繼續前行」。這樣機械式的回應,沒有令平安夜晚上站在海傍的人群散去,也沒有令旅客找到他所要的答案。警察、民安隊和文化中心的保安員只在重複著長官的指令,向著途人將自己幻化成人肉錄音機。「今天沒有煙花看」,一下子成為了他們工作上的護身符;又如兒時的「老師說」遊戲,只要在指令前加上「老師說」便是對,沒說「老師說」便是錯。
一、簡化得很醜:
這樣與當下情境格格不入的應對,怎說也是過份地簡化了人群。而如此簡化的做法,正正反映了長官眼下對人群的想像只有規管這事實,他們以為最簡單的指示,便是最好的。但每每不成比例的簡單指示,也是最不夠用的,是不折不扣的腦閉塞之作。到最後也只能不斷增加人手,令大時大節人馬叠叠的警力,成了凌駕周圍事物與歡樂之上的奇觀。明顯不過,人肉城牆式的布防與過份疏導人潮措施,是最不便、最擾民和最原始的野蠻思維,十足地窒礙理性文明的發展。說來,曾有人說香港是示威之都,這將人群都說成是潛在示威者才能是正確的說法大概應改一改,讓問題放回到專橫的警力之上才對。
除了簡化了人群外,透過製造一種管與被管的關係,往往亦帶來簡化了「負責管理」一方的效果。警方與保安員在這種環境下,好像只剩下宣告不可拿、不可摸、不可這、不可那的形象想像。但應對方法往往多於刻板的環境設定,管理一方除了有披著製服的一面外,亦應有與眾同樂的人性面龐。那閒著依欄而站的警員,不就是充分展現了「專業」榥子以外的自然體態嗎?當我們不過度迷信「有效人流管制」為歡渡佳節唯一且最高的規矩時,許多不合理的掃慶及格格不入的應對也可以大大減少。傳統智慧告訴我們:「規矩是死的,人是生的」。
二、 可以走位:
我曾參與一些派對的保安工作,在震耳欲聾的音響場所以外,是拍攝明星名人的小舞台。這些舞台除了有特約的攝影師和傳媒為大會操刀外,亦是吸引途人注目的位置。在手機已能拍到專業效果的機械複製年代,人人爭相而上舉機拍人自拍,不亦樂乎。
每每我們都會為那區域拉起防線,然後站在界外,禁止人們行得太近,並且指示他們不要停留和繼續往前行走。不過一邊做,師兄師姐們都會有不少微言。一方面是埋怨主管不設實際且過份簡化的指示,以為人都會聽我們保安員的指示乖乖而行;另一方面又會被存心不接受勸喻的途人刁難,你愈是請他們退後一步讓出道路,他們就愈是裝聾扮啞及企硬不走。
在這情況下,我們都會努力發揮民間智慧,互相想出方便人又不會令自己惹麻煩的做法。師兄師姐們其實多與大好人,所以問題往往不像我們想像中僵硬,只要保安與途人之間多點互諒和彈性,多點快閃走動和尊重,便可拍到靚相之餘又能令保安員工作順利。而有一位師兄的著眼點是,防止人推人時有人施展鹹豬手和某些擬似龍友低炒拍人裙底。
三、回頭再看:
香港在大型活動時實施人潮管制的做法,要追溯到1993年元旦日的蘭桂坊。當年除夕夜倒數,發生人踩人慘劇,最終釀成21死62傷。自此以後,凡大型活動,都有相當規範的封路和人潮管制的措施。但管制不等於重複「沒有煙花,只須前行」的掃慶,畢竟管制的前題是基於大眾同樂。除非我們都把多人的聚集說成非法和有危害性的,否則香港實在沒有甚麼如臨大敵,你生我死的決戰時刻。有說警方在去年佔中後加強了對人群的管制措施,但其實佔中已說明了香港秩序的井然,示威佔領之和平友愛也冠絕全球。
在大主題之中,我更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實際的互動。管理者與人群之間,我猜更多東西與政治一起流動。早前我到過廣州一敞,看見那裏城市的發展很快,硬件發展得很快,地鐵網絡四通八達,某些地區的樓房呎價更與香港不相伯仲。在出入搭乘地鐵的過程中,我遇到兩件有趣事。第一件與掃慶有關,第二件則是有點得意。
廣州地鐵內的保安員特別多,有一次我在地鐵月台座位旁預備舉起手機拍照,在旁的保安員隨即大聲地向我說:「這裏不是公園,不能拍照!」當下我愣住了,腦海中跳出了千個問號,最直接的是為何公園能拍照,而地鐵不能?又為何在拍攝一事上,要將公園與地鐵比較,其異同在哪?他的提醒會不會又是一種重複的掃慶?
另有一次,在地鐵入口設立的檢查處,所有乘客都需要被保安員用一枝探測器掃瞄行李,以防有人携帶危險品進入車站。但其實有好幾次當我行經那個檢測位置,保安員都沒有把我截停然後掃瞄一番。直至有一次我進到車站內轉身回望那提著掃瞄器站崗的保安員,才發現他每每在乘客經過後才從後掃一掃。這樣的做法,引起不少人轉身回望。我想乘客都在猜,為何不用叫停然後作掃瞄我?
(本文刊於《明報》星期日生活。2015年12月27日)